东营银行工资流水办理心得🅰️[V——Zliushui888——]🕦人民论坛调研组 | 潮涌东南 智启未来.
人民论坛调研组 | 潮涌东南 智启未来
——打造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厦门样本”
鹭岛之滨,潮声激荡。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以十年为卷,以创新为笔,在43.78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书写了从“试验田”到“示范窗”的壮阔篇章。
十年深耕,这片占全市面积2.6%的海滨热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4年贡献了全市12.4%的GDP、35.5%的外贸进出口、30.6%的实际利用外资,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高质量发展。
十年开拓,一批批改革开放举措、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神州大地,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32项,其中全国首创153项。国务院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的16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厦门自贸片区的有31项。
一粟之微,可衍沧海之阔;一芽之嫩,可擎苍穹之高。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改革实验室”,触摸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强劲脉动。
当好制度创新“领头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厦门自贸片区建设成果展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全面展现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创新成果。展厅通过“三个重要节点”、“三步走”蓝图以及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项重点任务”等内容,系统梳理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发展脉络。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竞争力。”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翁晓岚介绍说,厦门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进口岸降本增效集成化改革,先后出台120多条系统性工作举措,从提效、降费、促便利三方面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大幅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例如,建设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海关、海事等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联合海关、海事、边检、港口以及码头作业单位等多部门,在全国率先推行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先放行、后改单”等监管模式。厦门港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已达沿海主要口岸最低水平;截至2024年底,厦门港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排名全球前三;厦门口岸在“海运口岸集装箱货物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测评”中连续6年保持前两位水平。
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厦门自贸片区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入驻。例如,对台资企业在投资准入条件、经营范围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率先在油脂加工、旅游、人力资源、法律、金融等服务业方面对台开放,拓宽融合发展领域,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同时,积极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开放程度。据统计,自挂牌以来,厦门自贸片区新增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超过10%,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探索跨境金融、离岸贸易等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境内主体离岸贸易业务,上线“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解决银行对贸易真实性核验难的问题,累计完成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近800亿美元,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为国家跨境贸易发展积累了经验,推动了外汇结算便利化改革,与一般贸易和境内贸易形成互补。
“厦门用制度创新的‘小切口’撬动了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改革方案。”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说。
政企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新跨越”
人民论坛调研组一行来到厦门国际航运科创中心,仿佛置身于未来科技的指挥中枢,智能岸桥与无人集卡协同作业的数字图景,诠释着从传统码头到智慧港口的颠覆性变革。
“智能远程控制已成为传统码头升级改造的缩影,是未来大量传统码头升级改造发展的方向。”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冯鸿昌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厦门自贸片区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航运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航运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研究,为航运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如今,厦门港已开通183条航线,其中外贸航线141条,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149座港口建立了航运联系。
浪潮涌动,千帆竞发。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以国际贸易、航运物流、航空维修、金融服务等为主导的多元产业集群。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业营收161.45亿元、同比增长33%,厦门海关监管进境维修飞机202架,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8.8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厦门自贸片区建成了国际知名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境外航空维修业务位居全国第一,先后吸引了太古、新科宇航、霍尼韦尔等世界知名航企到高崎航空工业区投资兴业,形成了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客改货、公务机整装、发动机维修、部附件制造与维修和航空技术培训为辅助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
走进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处处可见“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印记。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照片,记录着厦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历程。从首创“微笑服务”到打造“白鹭”品牌,从精进管理到创新求变,厦航始终以昂扬的姿态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
“厦航的成长离不开地方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厦门航空副总经理汤建其介绍道。厦门自贸片区在航权开放、跨境金融、物流通关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厦航拓展国际航线、优化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潮涌东南,白鹭启航。如今,厦航已拥有注册资本140亿元,机队规模达到218架飞机,运营国内外航线400余条,年旅客运输量超过4300万人次,超过2400万人成为其忠实的常旅客。在国际航协330多家成员航空公司中,厦航的收入规模排名前30位,旅客周转量跻身前13位。
这种“政府再造服务,企业专注创新”的共生逻辑,在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清晰可见。
贝莱胜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电子制造服务企业,在厦门自贸委的协调推动下,获批开展全国首个非自产医疗机械保税维修业务试点。据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施宗谋介绍,该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目前,贝莱胜已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预计未来几年维修业务量将大幅增长。
在法治保障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启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积极探索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国际仲裁机构和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同时,厦门自贸片区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入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从制度创新的突破到产业升级的跨越,从区域协同的推进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厦门自贸片区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刚说。
发挥优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人民论坛调研组看到了台湾青年创业者的热情与活力。基地通过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专业的创业服务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成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厦门自贸片区还积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通过举办两岸产业对接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促进两岸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基地负责人朱冠宇说,自成立以来,基地已吸引了57家台企入驻,涵盖了生物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基地通过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为台湾青年提供了政策解读、行政审批、市场拓展等专业服务,帮助他们在大陆实现创业梦想。
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唐任伍认为,通过打造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平台,厦门自贸片区不仅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还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厦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利用内外资的实效和水平,在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供应链贸易、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产业对接,不断扩大厦门在全球的“朋友圈”,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通则兴,兴则利。厦门自贸片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着厦门的魅力与活力。”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王君超如是说。
“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深耕细作,诞生了许多全国首创的制度成果,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方案。”人民论坛调研组成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聂平香对厦门自贸片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自贸人敢为人先、砥砺奋进,用十年时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树立了自贸区赋能产业升级的典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敢为天下先”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这片向海而生的自贸区,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创新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 来源:人民政协网)